查看原文
其他

普通人也想进入的“圈子”,太空旅行离生活不远

Yangqi 品橙旅游 2023-01-23


【品橙旅游】北京时间9月17日13点34分,神舟十二号返回舱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,在太空居住3个月的“太空出差三人组”如期返航。


地球另一端,9月15日升空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(SpaceX)的猎鹰9号火箭搭载“全平民”的“太空旅行团”绕行地球飞行约3天后,于美国东部时间18日晚成功返回地球。


©摄图网


中美的太空旅行各自实现了在两国在太空领域的新突破,让太空旅行再度进入人们视野。虽然人类对太空旅行认知尚浅,但太空旅行却是一个价值上百亿美元的蓝海市场。


仰望星空,“普通人”也能手摘星辰

仰望星空,“普通人”也能手摘星辰

现代文明起源于第一个仰望星空的人,人类就震撼于星空之辽阔,夜观星象便持续千年至今。伴随人类文明发展,人类对光年之外的世界更加好奇,向着浩瀚无垠的星空进发成为人类历史上不变的追求。


在越来越多载人航天飞行器被不断送上太空时,在全球范围内,私人航天旅行的话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,太空旅行不再是人类遥不可及的梦。


9月18日,搭载着4名“平民”的SpaceX载人飞船在绕行地球飞行约3天后成功返回地球。在这之前的7月,维珍银河公司运营的小型火箭飞机和蓝色起源“新谢泼德”号火箭都曾短暂地把多名乘客送入太空。


虽然SpaceX此次的飞行任务在飞行时间和飞行高度上跟蓝色起源、维珍银河的商业太空旅行存在很大差异,但也由此可见,人们早就将目光瞄向了太空旅行。


目光回到国内,商业航天的概念在5年之前就被提出,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公开表示,商业航天是指按照市场化的模式来组建新的航天企业,按照市场化规律从事投融资、收购、合并、议价、赔偿、研发等航天活动,投资者和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,既服务于政府需求,更服务于市场需求,这才是商业航天发展的方向。


伴随航天技术进步,中国商业航天同样开始发展,亚轨道飞行体验(航天器飞行高度一般在100公里左右,并没有进入近地轨道)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变成现实。


为实现这个梦想,2016年2月,“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”在湖北武汉注册成立,在成立仅两个月后即签订了首个商业发射服务合同。2016年10月,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揭牌,着力打造商业发射服务、亚轨道飞行体验、空间资源利用三大业务板块。 


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总裁韩庆平曾表示,亚轨道飞行体验是连接航天与大众消费的关键,中国预计到2020年到2024年,利用10吨级亚轨道飞行器,相继实现60-80公里轨道高度的商业载荷飞行和3-5座的商业载人飞行,提供太空旅游观光、短时间失重体验和特殊机动飞行服务;2025年到2029年,利用百吨级亚轨道飞行器,相继实现120-140公里轨道高度的商业载荷飞行和10-20座商业载人飞行;2030年到2035年,利用百吨级组合动力飞行器,实现10-20座、80-90公里轨道高度的长时间亚轨道商业飞行,支撑全球快速点对点洲际航班、商业长期空间飞行等业务的开展。


中国对商业航天的“野心”不小,在这背后的,正是万亿级的蓝海。


尚未触及的领域,万亿级的宝藏


维珍银河曾在财报中测算,到2025年太空旅行累计总收入将达到10亿美元。航天行业咨询公司NSR则预计,2028年亚轨道市场价值将达28亿美元,未来十年总收入将达104亿美元。轨道市场将达到6.1亿美元,未来十年总收入将达到36亿美元。


在这背后的商业航天,则有着更为广阔的未来。


2016年6月,美国航天基金会发布的《航天报告》显示,2015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达3353亿美元,其中商业航天占76%。


2015年被称为“中国商业航天元年”,创业邦研究中心《2021年中国商业航天研究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显示,中国的航天工业在国家主导下发展60余年后,首次打开了面向民营资本的大门。政策、资本、技术、人才不断涌向商业航天领域。商业航天经历了由政府主导向商业化转变的历程,短短五年就形成了初具雏形的产业体系,在各个细分领域里都有民间企业进入,在政策的宏观加持和资本的助推下,基本形成国营为主、民营补充的完整产业链。


在政策扶持与资本加持下,商业航天行业将呈现大幅增长态势。2015-2020年商业航天行业市场规模由3764亿元增长至10202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.09%,其中2020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元,同比增长22%。



图: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(亿元人民币)


《报告》中同样提及2015年后的商业航天企业融资情况,数据显示,商业航天公司数量近年来持续增长,企业融资势头强劲并且融资规模逐年增加。


图:中国商业航天公司已披露融资额(亿元人民币)与已披露融资事件总数(件)


随着中国商业航天需求增加,以星际荣耀、星河动力、零壹空间、蓝箭航天为首的中国商业火箭公司也取得技术性突破。


2020年11月7日15时12分,星河动力(北京)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“谷神星一号(遥一)简阳号”商业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,并顺利将国电高科天启星座十一星送入预定轨道。这是星河动力公司实施的首次发射任务,也是中国民营商业火箭首次进入500km太阳同步轨道。


虽然很多人看好商业航天赛道,对太空旅行充满憧憬,也有不少人真正实现了太空旅行,但现实情况却不允许普通人“任性”,目前看来,真正的太空旅行在短时间内仍是“富豪们的游戏”。


要真正走入太空还有多远


从真正走入太空来看,太空旅行已经形成SpaceX、蓝色起源、维珍银河三足鼎立的局面。人们很难想象这三家公司为了真正走上太空付出了多少成本。


以实现长时间天空旅行的SpaceX为例,9月18日降落的SpaceX太空旅行的实现依靠现年38岁的美国数字支付公司Shift4 Payments创始人、亿万富翁贾里德·艾萨克曼出资,据悉,他为这次飞行支付了约2亿美元。


与SpaceX相比,维珍银河和蓝色起源主推亚轨道飞行,旅行费用相对较低,尽管如此,想要参与两家公司的太空飞行却也不是普通人支付得起的。


有报道显示,维珍银河计划在2022年开始太空旅行的常规商业运营,大约600张飞行门票卖给了60个不同国家的人,价格在20万至25万美元之间;蓝色起源的太空旅行票价在拍卖中被卖到了2800万美元。


目前看来,普通人想要真正实现一次太空旅行不是件易事,在国内,虽然很多投资人看好商业航天市场,但因前期资金投入大、产业周期长且技术难度高等问题,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大多仍处于探索阶段,商业模式也仍在构建,在“摸着石头过河”的市场条件下,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很难不依靠政府实现快速发展。


不过这不是中国商业航天市场绝对无法发展的理由,毕竟就算是已经将人真正送上太空的SpaceX,也依然需要借助NASA的设备,对待正在按部就班发展的中国商业航天领域,大部分从业者和专家仍较为看好,表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仍需要技术积累,但大环境和政策均对市场有良好助推作用。


2015年,《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(2015-2025年)》出台;2020年,《关于加快推进“一带一路”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》推出,商业航天迎来新的发展机遇。


2021年,《浙江省重大建设项目“十四五”规划(征求意见稿)》中提到,浙江宁波要投入200亿元建设“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项目”,项目计划落户象山,规划面积约67平方公里,包括航天发射场35平方公里、产业配套区32平方公里,建设年发射规模100发的商业航天发射基地和千亿元级的商业航天配套产业基地。


对此有评价表示,象山作为卫星发射中心具备独特优势,如附近的宁波、台州都有模具、电子产业,均与火箭制造密切相关,若能形成完整产业链,甚至可以就地制造、组装,不用再千里迢迢运送。同时,象山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所在的卡纳维拉尔角纬度相近,对商业航天发射而言是个较好的选址。


2021年“两会”,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向两会提交了四份《关于推动卫星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建议》。明确表示,当前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中,不管是卫星制造、发射还是地面设备制造、卫星运营服务都属于高投入、长周期的技术领域,虽然我国从开放商业航天以来涌现了大批的民营航天企业,但都还属于体量较小的发展阶段,需要国家层面加强规划和牵引,以激发这些企业的活力,推动整个商业航天产业链的发展。


这个建议的提出,也说明了市场正在密切关注商业航天领域,在未来,或许会有更多更全面的商业航天相关政策被推出,弥补市场发展缺口。


一个“手可摘星辰”的梦想,让中国人走了5000年,在接下来的十年,随着商业航天市场的稳定发展,太空旅行或许真的有一天能够在普通人身上实现,不过相关专家也曾多次表示,中国的商业航天仍处于初级阶段,还是需要从业人士冷静看待市场发展,需要更多耐心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